爱奇艺体育在线直播-收获亚军!王欣瑜:感谢自己在艰难的时刻没有放弃
本文为贵州教育网通讯员来稿
贵州教学教研 投稿QQ群:612573886
选稿范围:班主任教育教学管理经验文章,学科教师教学教研、教案、课题、论文等资讯和资源。
验证请注明:单位 + 学科+ 姓名
原标题:打破“规矩”、发现“新方圆”
贵州省瓮安县第二中学 张泰军
开学了,学生在这最美的季节来陪伴您啦!您可不能只做一个教书匠,而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,甚至学者型的教育专家,即使达不到教育专家这个水平,也要干的象样一些、出色一些,使自己达到一个崭新的教学高度,并且有如“春起禾苗,不见其增,日有所长”的地步,这样才对得起最美季节陪伴您的学生。
一、教学顺其自然
教学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,是心与心的沟通,只有你明白他表达的意思,才算完成心灵的碰撞,而人的想法是时刻变化的,所谓此一时,彼一时也。
《易经》的智慧告诉人们,有大就有小,小可以演变到大,它们是不断变化发展之中。教学有法而无定法,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,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。同一节课,同一老师在不同班级、对待不同学生教授的知识着力点就不同,所讲授的知识点的深度、宽度、广度就不一样。
如昌乐二中的“271模式”,他把一堂课的时间划分为:20%的时间老师讲授(点拨)、70%的时间学生自主学习,10%的时间用来练习或测试。确实从某些角度上说它有可圈可点之处,但不是每堂课、每种课这种模式都适用,这种模式也不是对每个学生都适用。
试想一个科学理论是经过科学家和他们的同仁经过多年的研究、探索得出的结果,学生在一堂课45分钟用70%的时间来探讨能完成吗?这显然不现实,也是瞎扯蛋,这就需要老师讲授,让学生学习理解。
苏霍姆林斯基说:“科学世界观的形成,取决于学生理解科学基础知识的主要和主导思想的深度。”当然这种模式的存在有它的作用和价值。可怕的是这种模式被一些领导(不懂教育教学的校长、从未教过书的教研员)们引用、推广,他们会误导一批教师的教育方向,也会影响一批学生的正常成长。
“橘生淮南则为橘,生于淮北则为枳,”我想提醒我们这些领导,不要自以为事,不要学德国鬼子李德搞瞎指挥,不要把你学的没有经过实践论证的东西强加于学校的正常教学,让学校的教学回归自然。领导们外出机会多,学的新东西多,介绍你们的学的新方法,我们老师可以用某堂课去试,去比较。
我也希望领导来听课,因为听课是教师队伍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一种学习方法,听课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学得如何,这才是听课的目的所在,教师所授之内容,学生学了多少,消化了多少,这才是本质的东西,不管课堂如何精彩,学生没有学会,没有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,都是废课,没作用的课。
所以听课重在交流,而不是评价。一堂课有一处精彩并转化成学生的东西,它就是收获,就是进步。
二、打破“规矩”,你才会发现“新方圆”
老师要时常学习,时常研究,要找一种好方法来解决你所遇到的教育、教学问题,要把你的教案写进你的大脑,变成心案,遇到不同学生导出不同内容,而不是年复一年都用原来的老教案,遇到不同版本的教材就说教材不好用,不管什么教材,其根基是不变的,变的是方法而也。
愚公移山的故事被代代传颂,愚公只是挖山开路不止,想把大山移走,这种精神固然值得学习。假设他变通一下,把家搬出大山,哪不是更省力省时吗?光滑的墙壁上,一只蚂蚁在艰难地往上爬,爬到一大半,忽然跌落下来,这是它第九次失败。然而过了一会儿,它又开始往上爬。很多人会为蚂蚁的坚持喝彩,这种精神固然值得肯定,但蚂蚁只需改变一下自己向上爬的方位,是可以顺利抵达目的地,可怜的蚂蚁欠缺的是灵活变通。
任何事物都处于矛盾之中,处于普遍联系中,处于不断变化之中,处于永恒发展之中。“不以规矩,不成方圆。”这里的“规”和“矩”,本是画图工具,人们将其引申为标准。意思是说,要按规矩办事,才不会引发不必要的矛盾,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,可事物时刻处在动态发展变中,有的规矩就得打破,才会发现规矩之外的方园,事物才得以发展。
老师,学生在生命中最美时刻与您相遇!您得想最好的方法去教育他,其间,也许你的一个不经意的良言感染了他,让他终身难忘,也许你的一句尖刻话语深深刺痛了他,让他奋力拼搏,老师就是陪学生走一段路,扶学生上一个台阶,去找寻新希望。只要您用真心、爱心去哺育过学生,学生会永生不忘您!
贵州教学教研 投稿QQ群:612573886
验证请注明:单位 + 学科 + 姓名
评论留言
暂时没有留言!